(资料图)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月份至3月份,全国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达到1.32万亿元,高于过去三年同期发行规模。总体看,为持续巩固经济向好势头,今年专项债仍保持较大规模且呈现靠前发力态势。下一步,仍需立足长远确保专项债加力提效再上新台阶,更注重提升效率和防范风险。
经济日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吉富星文章表示,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以及稳经济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消费、投资等领域亮点纷呈,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但也应看到,今年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8%,但民间投资增长仅为0.6%。为进一步稳预期、提信心,宏观政策仍需积极有为、靠前发力,专项债仍需保持较大规模、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影响,专项债持续保持高位,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运行。但去年专项债余额攀升至20.7万亿元,其效率和风险不容忽视。而与此对应的,债券还本付息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性基金预算,去年该项收入规模为7.8万亿元,比2021年下降20.6%,预计一段时期内受房地产市场影响难以恢复高速增长趋势。此外,从各地审计情况看,部分地方存在“包装发债”、收益不及预期或过度依赖再融资等问题。故而,随着经济逐步复苏,专项债既要助力稳增长,又要兼顾长远效率和风险。要加强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除关注债券发行和资金使用外,下一步还应提升专项债投资拉动力,并将重心适当后移到资产管理、债务偿付上来。
文章提出,应从支持范围、资本金使用、项目谋划等方面,切实提升投资拉动力。针对部分地方优质项目储备不足问题,可考虑在现有11个领域基础上扩大投向领域,并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质量和成熟度,确保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同时,适度扩大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和实际使用比例,策划好项目配套融资,切实发挥好杠杆撬动作用。在推进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本地经济社会规划,“一盘棋”统筹好专项债项目、产业化项目或民间投资项目,突出专项债项目内部与外部共同投资拉动作用、短期与长期的经济促进效果,提升其长期供给效率和资产质量。此外,进一步谋划一批外溢性高、带动作用强的专项债项目,贯通配套融资及上下游产业链,切实激发和带动民间投资。
要高度重视资产管理及运营效率,确保高效运作和收益如期实现。鉴于部分地方“重建设、轻运营”问题,且大量融资平台承接了专项债项目,要进一步压实主管部门、项目单位的主体责任,强化风险意识和市场意识,聚焦运营效率、收入实现来完善资产管理,提升“债务—资产”转化效率。未来,应将所有专项债项目形成的资产纳入国有资产管理、完善相应会计核算,严禁“以拨代支”“一拨了之”等行为,严禁资金挪用,不得将其用于融资平台等企业融资的资产担保、收益质押和还贷承诺等。此外,项目单位应切实做好降本增效、开源节流工作,提升资产运营维护效率和预期收益。必要时,可以通过委托运营、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运营商提高项目市场化收益或专项收入。
还应加强预算管理、偿债备付金以及风险化解方面的探索,积极应对债务偿付风险。一方面,做好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衔接,明晰偿债资金来源,落实收入归集和专户运营以及偿债计划。加强项目收益管理,将项目实现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和专项收入全部缴入国库,并结合项目现金流优化还本方式。另一方面,鼓励地方在确保当年还本付息资金需求后,从相关收入中提取一定或差异化比例来注入偿债备付金,构建跨年度平衡和本息兑付保障机制。可从项目收益、政府性基金预算、结转结余、国有资产处置、国有资本上缴收益等方面按适当比例计提,在确保偿债资金安全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资金投资和运营,确保其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