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正文

大象新闻记者 王韶卿 程维康

诗词是中国文化的浓缩,中国的每一寸山河,都饱含着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日前,作为杜甫故里的巩义,获评“中华诗城”,在全国有这一称号的仅有两座城,一个是巩义,另一个则是奉节,两座城虽相隔千里,但都与诗圣杜甫有关。巩义是如何将诗歌文化融入到城市的血脉之中的,又是如何将城市打造成“中华诗城”的呢?


【资料图】

诗“承”千年的巩义 就是这么有“文化”

嵩山到此做笔架,伊水于斯润诗魂。公元712年,杜甫诞生于巩义笔架山下的窑洞中,并在这里与诗歌结下了一生情缘。

杜甫从顽皮伶俐的童年求学,到裘马轻狂十年漫游、悲辛凄苦的十年求官、居无定所十年飘泊,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他忧国忧民,挥毫赋诗,留下了14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国诗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

杜甫的诗被后世誉为“诗史”,杜甫被后人尊为“诗圣”,更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诗句,是他身在他乡、情牵故土的真实写照。值得注意的是,同样作为“中华诗城”的奉节,和诗圣杜甫也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曾在此生活近两年时间,并写下了不少诗篇。

但无论身在何方,杜甫始终遥望巩义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

“杜甫的作品不仅是一部诗歌史,更是一部社会发展史。”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杂志社常务副主编林峰介绍说,杜甫作品之所以与历史共存,能够得到老百姓最大程度的喜爱,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作品接地气,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真实生活。

同时,杜甫诗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读者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理解杜甫忧国忧民情感的同时,也强化了自身爱国意识。

诗歌文化如何融入到巩义城市发展血脉中

如何让诗歌文化更好的融入到城市中,让诗歌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激起大家奋进向前的力量,巩义市进行了不少探索。

走在巩义的大街小巷,能看到许多的诗词元素,它们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市民面前。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在巩义市宋陵公园南入口,一宋词园刚刚建成不久,不少游人前来打卡,占地虽不大,却内藏乾坤,置身宋词园中,仿佛梦回大宋,深深感受到宋词的风雅。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和灵魂,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副研究员张玉霞表示,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当地文化资源的研究,注重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的和谐统一,繁荣地方文化的同时还可以促进文旅融合和产业振兴。

近年来,巩义已连续多年举办杜甫国际诗歌周活动,并深入开展诗歌进乡村、进校园等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城市文化品位明显提升,有力推动了黄河流域具有鲜明特征的文旅强市建设。

同时,杜甫故里景区也推出《杜甫归来》实景演出,让游客们“零距离”与诗圣杜甫面对面,实现一场跨越一千多年的“超时空对话”,让游客沉浸式了解杜甫文化。

“巩义是河洛文化的摇篮,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这些文化的熏陶下,巩义在城市建设上取得了不少成绩,真正做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诗人陈发彬表示,杜甫之所以被千百年来的人们所称赞,就是因为杜甫心怀家国、心怀人民,巩义市恰恰就继承了杜甫的家国的情怀和为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初心。

让学生沉浸式了解唐诗宋词 厚植家国情怀

如何让广大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巩义中小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让孩子沉浸式了解唐诗宋词,读懂历史。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在巩义市第二初级中学校园,七年级学生正在认真地排练着杜诗情景剧《石壕吏》,通过一个个场景的排练,去感悟诗圣杜甫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

巩义市高度注重培养中小学生学杜诗、诵杜诗、品杜诗的良好习惯,组织学生通过诵读、歌曲、课本剧、舞蹈、武术等形式,集中诵读、展演杜诗;组织音乐教师,以杜诗为题材,进行谱曲,创作原创歌曲,并在中小学校进行推广传唱;通过书写、绘画、剪纸等形式,展现杜诗的独特魅力。让广大青少年在诗香浸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经典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巩义市第二初中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振宇介绍,学生每天早上诵读经典15分钟,主要包含杜诗、《论语》等。除了定期排练课本剧、情景剧、唱诵等,学校还安排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杜甫故里,做杜甫故里代言人,讲杜甫故事,颂扬杜甫文化,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杜甫的生平、思想和为国为民的使命感,进而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从小接受杜甫诗词的熏陶和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可以塑造正确的精神品格,甚至是陶冶学生美好心灵。杜甫诗词已经超越了一般传统诗词的意义,杜甫的人格和精神魅力,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光耀千秋的精神力量。”林峰说。

上一篇 下一篇
x
相关阅读